這兩天因為刷《長安三萬里》,算法給我推薦了這樣一條新聞:一位母親帶著自己女兒風塵仆仆乘綠皮火車,買的還是站票。不過點進評論區發現,這位母親心里不是長安,而是吃苦。據這位母親說,自己帶女兒暑假出游,故意買了一張慢車站座車票,讓女兒一路站到終點。視頻配文還寫到:“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下次繼續?!?/span>另一個畫面,這個女孩坐在行李箱上吃東西,旁邊和她年紀相仿的一個女孩正帶著耳機扣手機。不知道該怎么評論,當媽的不都該給孩子好的?怎么專挑苦的給孩子吃。哭笑不得,很多父母真的是愛孩子的,只是愛的方式千奇百怪。我也很理解這個母親的苦心,無論在哪個年代,要成功必定是風雨人生路。“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贊頌,磨練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span>而且現在這個階段,經濟形勢、就業環境、教育環境本身就不是很樂觀。昨天媒體報道“西安11萬中考生,其中4萬是河南回流生”。底層互博之下,西安孩子600分沒有高中上,河南家長被西安人追著罵。如果沒有補錄上,這個馬上邁入35年齡大檻的人該何去何從。吃苦,早就不用刻意,以后有的是磨難,又何必人為給孩子制造苦難?其實有點生活經驗也該想到,一張站票能品出多少苦,無非是站得腰酸腿疼。可能這個女兒體驗之后,只會更加堅定下次要買商務座的打算。可偏偏在不少父母眼里,讓孩子吃這種苦成了一件理所應當的事。在母親的苦難教育下,這個女孩勤勉讀書考上了很不錯的大學,也做兼職自己賺生活費。看起來一切向好發展,實際上女孩天天在網上吐槽自己的媽媽。在母親的影響下,這個女孩也變得越來越摳門,什么都舍不得買,花一點錢都得詢問家里,不然就覺得自己有罪。“你不主動選擇生活,便得被生活挑選,你不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只能眼睜睜地被別人左右?!?/span> 在一味的苦難教育下,孩子沒有受到過美好的啟蒙,沒有人告訴她,你可以用自己掙來的錢改善生活,你可以用付出換取回報,你值得更好的生活。觀察身邊的人也是,越能吃苦的長大越沒福氣,還容易被騙。反而吃甜的長大了日子過的挺不錯,有自信有底氣,也懂得感恩、努力這些品質。也或許我們很多父母讓孩子吃苦,并不是為了什么嚴肅的教育策略,只是圖一時心里得到寬慰。覺得站在父母的角度,看清了父母的境遇,體會過父母的辛苦,就能理解父母,就不至于再怨天尤人。就像評論區說的,有些父母讓孩子以后少吃點苦的方式是讓孩子現在就吃很多苦,讓孩子習慣吃苦,以后的苦就沒那么苦了。但就像詹青云的那句話:文明社會,我們要看到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更多的超人。不要以一種廉價的形式,將原本“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美好理念妖魔化。父母的人生已經走過彎路了,為何還要讓孩子再走一遍老路。重復體驗父輩的苦難,從失敗里找成功的原因,繼承父輩的愿望,本質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物品。正是因為一生都是苦,經常吃一點,才能慢慢適應,不然哪經得住社會的毒打。吃苦不是為了受罪,吃苦是為了自我控制,是外部修正。曾經在杭州臨安的一處工地,有位父親就把自己厭學的小孩晨晨帶去了工地。“他從早上起來就拿著手機玩游戲,玩到停不下來,怎么說都不聽?!?/span> “因為沒文化,在我身上吃過的虧、吃過的苦,我不想讓我的兒子再經歷一遍,所以在他這個年齡,學習才是最重要的?!?/span> 于是,當時還只有13歲的晨晨就干起了搬運泥沙磚頭的工作。根據這位父親的記錄,第一天,晨晨還嬉皮笑臉地,覺得很好玩。第三天,徹底想放棄了,但是工地不相信眼淚,想吃飯就得干活。還有河南沁陽一個正讀高二的閆同學被媽媽批評后,賭氣買票去鄭州打在出租車司機介紹下,他找到了一份飯店端盤刷碗的工作。一個月4000元,包吃包住。 結果剛工作第二天,他就后悔了。 相比,每天工作13個小時,坐著上學真是太幸福了。 
對比那個火車上朝媽媽翻了一路白眼的女孩,為啥這兩位家長的吃苦教育,效果就這么好呢? 因為這不是刻意的吃苦,這就是不上學的他能預見的未來。 換句話說,前者是被迫吃苦;后者是主動吃苦。 被動的、無用的苦只會使人麻痹,有用的痛苦才讓人清醒并提升。“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學習的苦必須主動去吃,時刻保持清醒的認知,只有主動,才能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而且有些孩子厭學、消極不一定是驕奢,可能是缺少陪伴,可能心理需要建設。做童工犯法,搬磚不現實,讓孩子收拾屋子,打掃衛生算吃苦不?父母能正常給予孩子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引導孩子去體驗真實的生活,從中發現自己內心渴求就足夠了。孩子的成長路上本身是有苦有甜的,要真正去經歷,需要的是家長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