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x4tek"><noframes id="x4tek"></noframes></object>

<th id="x4tek"></th>
  • <dd id="x4tek"><track id="x4tek"></track></dd>

    <li id="x4tek"><object id="x4tek"><cite id="x4tek"></cite></object></li>
  • <tbody id="x4tek"><pre id="x4tek"></pre></tbody>

    1. <th id="x4tek"><track id="x4tek"></track></th>
    2. 分享

      母親逼女兒買火車站票,只為體驗吃苦:有一種窒息的愛,叫把苦難當財富

       正經嬸兒 2023-07-20 發表于河南

      這兩天因為刷《長安三萬里》,算法給我推薦了這樣一條新聞:

      一位母親帶著自己女兒風塵仆仆乘綠皮火車,買的還是站票。

      真是一路風塵一路詩,一路站票一路情。

      不過點進評論區發現,這位母親心里不是長安,而是吃苦。


      據這位母親說,自己帶女兒暑假出游,故意買了一張慢車站座車票,讓女兒一路站到終點。

      自己曾經吃過的苦,也想讓女兒感受一下。

      視頻配文還寫到:“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下次繼續?!?/span>


      畫面里小女孩靠在座位上,給母親翻了好幾個白眼。

      另一個畫面,這個女孩坐在行李箱上吃東西,旁邊和她年紀相仿的一個女孩正帶著耳機扣手機。

      不知道該怎么評論,當媽的不都該給孩子好的?怎么專挑苦的給孩子吃。

      這位母親的意思是:就是讓她體驗一下。


      哭笑不得,很多父母真的是愛孩子的,只是愛的方式千奇百怪。

      我也很理解這個母親的苦心,無論在哪個年代,要成功必定是風雨人生路。

      但就像余華在《活著》中說的:

      “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贊頌,磨練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span>

      而且現在這個階段,經濟形勢、就業環境、教育環境本身就不是很樂觀。

      昨天媒體報道“西安11萬中考生,其中4萬是河南回流生”。

      底層互博之下,西安孩子600分沒有高中上,河南家長被西安人追著罵。

      也是在昨天,參加了15次高考的唐尚珺被退檔了。

      如果沒有補錄上,這個馬上邁入35年齡大檻的人該何去何從。

      以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算,這都比坐硬座苦多了。

      吃苦,早就不用刻意,以后有的是磨難,又何必人為給孩子制造苦難?



      其實有點生活經驗也該想到,一張站票能品出多少苦,無非是站得腰酸腿疼。

      站票跟座票價格還一樣,這不是便宜鐵路了。

      明明坐著也能觀察生活百態,卻非要這么窘迫。

      明明好好溝通也可以交流收獲,卻讓女兒翻一路白眼。

      可能這個女兒體驗之后,只會更加堅定下次要買商務座的打算。

      吃苦從來不是吃生活上的苦。

      可偏偏在不少父母眼里,讓孩子吃這種苦成了一件理所應當的事。

      吃苦等于成長,受難等于人生財富。


      想起曾經有個新聞,一個母親從來不給女兒過生日。

      因為她認為家里窮,掙錢難,要省吃儉用。

      事實是孩子的爸爸,一個月掙2萬。

      就這,5塊錢的蛋糕點心都沒有給孩子買過。

      “你還想吃蛋糕,我們都喝西北風了!”


      在母親的苦難教育下,這個女孩勤勉讀書考上了很不錯的大學,也做兼職自己賺生活費。

      看起來一切向好發展,實際上女孩天天在網上吐槽自己的媽媽。

      在母親的影響下,這個女孩也變得越來越摳門,什么都舍不得買,花一點錢都得詢問家里,不然就覺得自己有罪。

      這就是另一種精神繭房,或者說精神內耗。

      就像有位作家說過的一句話:

      “你不主動選擇生活,便得被生活挑選,你不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只能眼睜睜地被別人左右?!?/span>

      在一味的苦難教育下,孩子沒有受到過美好的啟蒙,沒有人告訴她,你可以用自己掙來的錢改善生活,你可以用付出換取回報,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永遠被母親的臍帶拴著,惶惶不可終日。



      苦難式教育的家庭,真的養不出有格局的孩子。

      觀察身邊的人也是,越能吃苦的長大越沒福氣,還容易被騙。

      因為她們從小沒甜過,有點甜就以為以后都是甜的。

      想獲得這點甜還要先克服心理障礙,問問自己配不配。

      反而吃甜的長大了日子過的挺不錯,有自信有底氣,也懂得感恩、努力這些品質。

      她被愛過,所以知道什么是愛。


      也或許我們很多父母讓孩子吃苦,并不是為了什么嚴肅的教育策略,只是圖一時心里得到寬慰。

      覺得站在父母的角度,看清了父母的境遇,體會過父母的辛苦,就能理解父母,就不至于再怨天尤人。

      就像評論區說的,有些父母讓孩子以后少吃點苦的方式是讓孩子現在就吃很多苦,讓孩子習慣吃苦,以后的苦就沒那么苦了。


      再說白了,方便父母建立管教的權威。

      學習成績上往上比,經濟生活上往下比。

      這是一種人之常情。

      但就像詹青云的那句話:文明社會,我們要看到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創造更多的超人。

      不用非得把自己的無奈,當做故事來激勵孩子。

      不要以一種廉價的形式,將原本“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美好理念妖魔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父母的人生已經走過彎路了,為何還要讓孩子再走一遍老路。

      重復體驗父輩的苦難,從失敗里找成功的原因,繼承父輩的愿望,本質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物品。

      這是不講理的控制欲。

      這只會讓孩子更叛逆更自卑更沒有自我。


      當然,我并不反對人不要去吃苦。

      這一生的某個階段,總會需要自己去親自流點淚的。

      正是因為一生都是苦,經常吃一點,才能慢慢適應,不然哪經得住社會的毒打。

      但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如何不吃生活的苦。

      人生都苦,苦苦不同。

      在刻意美化苦難之前,先把孩子當成一個具體的人。

      比如小孩子調皮,但在公共場合就要吃克制的苦。

      想出去玩,就要受按時完成作業的苦。

      吃苦不是為了受罪,吃苦是為了自我控制,是外部修正。


      曾經在杭州臨安的一處工地,有位父親就把自己厭學的小孩晨晨帶去了工地。

      “他從早上起來就拿著手機玩游戲,玩到停不下來,怎么說都不聽?!?/span>

      惱火的父親就決定讓晨晨在最悶熱的夏天到工地搬磚。

      “因為沒文化,在我身上吃過的虧、吃過的苦,我不想讓我的兒子再經歷一遍,所以在他這個年齡,學習才是最重要的?!?/span>

      于是,當時還只有13歲的晨晨就干起了搬運泥沙磚頭的工作。


      根據這位父親的記錄,第一天,晨晨還嬉皮笑臉地,覺得很好玩。

      第二天,有點不想干了,但最后咬著牙還是去了。

      第三天,徹底想放棄了,但是工地不相信眼淚,想吃飯就得干活。

      到了第四天,飯也不吃了,癱倒在地上一動不動。

      父親問道:“累不累???讀書好還是干活好?”

      晨晨答道:“讀書好,讀書好?!?/span>


      還有河南沁陽一個正讀高二的閆同學被媽媽批評后,賭氣買票去鄭州打
      工。

      在出租車司機介紹下,他找到了一份飯店端盤刷碗的工作。

      一個月4000元,包吃包住。

      結果剛工作第二天,他就后悔了。

      相比,每天工作13個小時,坐著上學真是太幸福了。

      對比那個火車上朝媽媽翻了一路白眼的女孩,為啥這兩位家長的吃苦教育,效果就這么好呢?

      因為這不是刻意的吃苦,這就是不上學的他能預見的未來。

      換句話說,前者是被迫吃苦;后者是主動吃苦。


      被動的、無用的苦只會使人麻痹,有用的痛苦才讓人清醒并提升。

      也因此才有了那個千年難題:

      “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學習的苦?”


      生活的苦難,躺著就來,只要活著,就能得過且過。

      學習的苦必須主動去吃,時刻保持清醒的認知,只有主動,才能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而且有些孩子厭學、消極不一定是驕奢,可能是缺少陪伴,可能心理需要建設。

      不能對癥下藥,吃盡苦頭也不能過好這一生。


      說到底,刻意的苦,還是對孩子真實的生活太陌生了。

      孩子只能體會到苦,很難從中產生別的東西。

      正常家庭的家長真不用刻意讓孩子吃這種苦。

      似乎也沒啥苦可吃了。

      做童工犯法,搬磚不現實,讓孩子收拾屋子,打掃衛生算吃苦不?

      這算是培養勞動實踐,跟吃苦沒有半點關系。

      同樣家長也不用刻意讓孩子享受,甜也不是溺愛。

      父母能正常給予孩子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引導孩子去體驗真實的生活,從中發現自己內心渴求就足夠了。

      孩子的成長路上本身是有苦有甜的,要真正去經歷,需要的是家長放手。

      要收獲人生經驗,需要他們親自去實踐。

      一切包辦都是罪。

      只祝福,不插手,彼此省心彼此放心,多好。


      -完-

      圖片及資料來源: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色噜噜狠狠综曰曰曰-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