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上看到一則帖子:約朋友去爬華山,沒想到終結了一段友誼。 帖主說,自己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大學室友,上學時無話不談,畢業后一個在武漢一個在西南,很少見面,共同話題也越來越少。 想起慢慢變淡的感情,帖主有些失落,于是鼓起勇氣聯系室友,相約去爬華山。 剛一開口,滿心期待的帖主等來的卻是一連串的質問:
帖主被問懵了,以為朋友是心情不好,所以見人就噴,沒想到接下來的回答讓她大為震驚。 朋友覺得,帖主跟風旅游、曬照發朋友圈,是因為太過虛榮,而自己踏實平淡的小日子——上上班看看書帶帶娃,才更值得過。 “什么華山黃山,在網上什么圖片和視頻沒有,非要自己跑去看……” 三觀不同,不必硬融,失望又無奈的帖主選擇中斷來往。 事后,她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以前無話不談的朋友漸行漸遠了?可以說知心話的人越來越少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概除了帖主,圍觀網友無一不在曬出的聊天記錄中感受到一股溢出屏幕的酸勁。 就像這位網友說的,帖主朋友不過是因為婚后被家庭孩子綁住,看帖主這么自由,心生嫉妒罷了。 想起一個笑話,說某人遇見上帝。 上帝說,可以滿足他任何的一個愿望。但前提是,他的鄰居會得到雙份的報酬。 那個人高興不已,但他回頭一想: 如果我得到一份田產,鄰居就會得到兩份; 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鄰居就會得到兩箱; 更要命的是,如果我要一個絕色美女,那個單身狗就可以左擁右抱了。 真是細思極恐。 那人想來想去,也不知道該提出什么要求好,實在不甘心鄰居還比自己多占便宜。 最后,他一咬牙:要不,你挖我一只眼珠吧。 嫉妒不但使人面目全非,還會讓人失去理智。 02 嫉妒似乎沒有道理可言,因為嫉妒者往往做著損人不利己,甚至害己的事。 那為什么還要嫉妒呢?因為嫉妒能夠滿足一種心理需求。 心理咨詢師吳在天提到,有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叫匱乏式補償。
就像帖主的朋友,因為自己被家庭所累,無法四處玩耍,于是對沒有這方面煩惱、并且可以自由旅行的朋友產生了憎恨。 為了彌補和防御自己的自卑,又把帖主的旅行扭曲成跟風,同時美化自己的生活。 一旦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她就不用自卑了。 “她沒有我過得好,我就不自卑了?!?/span> 事實上,嫉妒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情感體驗。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嫉妒的情感。 從本能的層面說,嫉妒是對危險的預示。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提到過,人至少部分地是在與自己的同類競爭中存活下來的,這種競爭意識已經是人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物質匱乏、社會規則不完整的時代,強者會有更多的活下去的機會。 “嫉妒的產生明白無誤地告訴一個人:別人比你強,你的處境已經很危險,你如果不再作出努力的話,你會失去很多東西,甚至會失去生命。” 這也是為什么,一定程度的嫉妒可以激人奮發的原因。 恰當地表達嫉妒,并不丟人。 關鍵在于你能否接受現實,把精力放在持續改進上,而不是攻擊他人身上。 只要嫉妒不失控,它就是一種催人奮進的良性情感。 03 2條建議,避免嫉妒失控: ①轉變看問題的思路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非常嫉妒同事找了個有錢人,年收入一兩百萬,內心非常痛苦怎么辦? 有位匿名用戶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每個人成為他自己,就是他所得到的最大的獎勵或者懲罰。”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完整的一整套因果,你不能揪出一個局部去嫉妒它或者貶低它,或者拿這個局部跟你自己的一整套因果相比對。 如果用這個思路看待“同事找了有錢人”這件事,它的維度就會變得很豐富。 比如,題主并不知道,同事的男友是長期關系還是短期關系,或者是看起來長期關系的短期關系; 再比如,題主并不清楚同事和男友關系中的愉悅程度——比如男友有沒有重視、有沒有專一、在關系中的話語權等等。 這還只是作為旁觀者,在完全不認識題主及其同事的情況下簡單羅列出來的兩個維度。 除了這兩個維度,還有很多其他的維度,這所有的維度綜合起來,才能推導出僅僅一個婚戀問題。 而一個人之所以成為這個人,也不僅僅取決于婚戀這一個維度,還有家庭、事業、理想……這些綜合起來,才是一整個人的生活。它往往是合情合理、合乎邏輯的客觀存在。 也就是說,要么同事各方面配得上這樣的男友,那活該她幸福;要么她配不上,這是老天饋贈給她的,但別急,老天也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拿回去。 人各有命,存在即合理。 換個思路看問題,就會發現,任何人都不值得你嫉妒。 ②把嫉妒變成欣賞 事實上,嫉妒和欣賞都源自同樣的自我評價,那就是“我覺得自己不夠好”。 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我欣賞一個比我厲害,比我出色的人,我羨慕他、并想要成為他。 因為我覺得我自己不夠好,所以當你比我厲害的時候,我感到內心受挫。我內心詆毀你擁有的能力和光環。認為你不配,我希望你不要變好,最好和我一樣,或者比我更慘。 那么,嫉妒什么時候會變成欣賞?很簡單,當嫉妒或欣賞的對象保持一定距離時,嫉妒就變成了欣賞。 我們都知道,嫉妒只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人中間。如果這個人和你八竿子打不著,就犯不著嫉妒了。 所以,想要把嫉妒轉變成欣賞,可以試著調整跟被嫉妒者之間的距離,一直調整到可以把他作為欣賞對象的程度。 人性除了嫉妒,還有著另外一種品質,即永不服輸的雄心壯志。 一旦你學會了欣賞,永不服輸這種品質帶來的光輝,足以照亮嫉妒的陰暗。 當你可以欣賞美好的時候,你就成了美好的存在。 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