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x4tek"><noframes id="x4tek"></noframes></object>

<th id="x4tek"></th>
  • <dd id="x4tek"><track id="x4tek"></track></dd>

    <li id="x4tek"><object id="x4tek"><cite id="x4tek"></cite></object></li>
  • <tbody id="x4tek"><pre id="x4tek"></pre></tbody>

    1. <th id="x4tek"><track id="x4tek"></track></th>
    2. 分享

      都知道兒皇帝,你知道兒天子嗎?張承奉的西漢金山國是怎么回事

       浩然文史 2023-07-19 發表于山東

      張承奉登基

      兒皇帝石敬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自己比耶律德光大10歲,卻厚顏無恥地管耶律德光叫爹,在五代亂世中,石敬瑭的行為并非個例。早在唐末五代初期,西北歸義軍自立政權,其領袖張承奉稱帝,建立了西漢金山國。但張承奉無先祖能力,其政權最后淪為回鶻附庸,自己也向回鶻可汗稱兒。此行為直接拉低了歸義軍張氏的威信,致使張氏對歸義軍的統治被推翻,此后歸義軍進入了曹氏時代。



      一、歸義軍登場

      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調西北邊軍赴內陸平叛,西北空虛。吐蕃趁機侵犯大唐西北領地,西北留守的少量唐軍根本無力抵抗吐蕃進犯,河西各地紛紛淪陷。至786年,大唐河西走廊上最后一座重鎮敦煌,在經歷數年的防守后,終因中央無兵救援而淪陷。唐朝失去了西北諸地。

      吐蕃對西北漢人的壓迫極其嚴重,西北百姓雖然被剃發易服,但“白發丹心盡漢臣”,仍然思念故國,忠心大唐。其中沙州(今甘肅敦煌一帶)大族張氏出現一人,名為張議潮,自小立志驅逐韃虜,回歸大唐。848年,張議潮在沙州發動起義,驅逐吐蕃成功,自此張議潮開始了十幾年的歸唐征戰之路。

      西北孤忠張議潮

      至851年,張議潮宣布收復沙州、瓜州、伊州、肅州、鄯州、甘州、河州、廓州、岷州、蘭州、涼州等西北十一州,史書載“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其后張議潮遣使攜十一州版籍入長安報捷,告知中央十一州已光復。需要注意,雖然張議潮擁有十一州版籍,并向長安報捷,但實際上張議潮的直接控制區僅伊、沙、瓜、肅、甘五州,其余六州宣布臣服張議潮,但實際上還處于吐蕃、回鶻的統治下,是半獨立狀態。唐宣宗大喜,宣布在張議潮的統治區置歸義軍,由張議潮任歸義軍節度使。

      851年張議潮歸義軍勢力圖

      二、唐中央和歸義軍的恩怨

      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對各地藩鎮基本采取打壓態度,絕不輕易授予節度使稱,即便授予節度使稱號,也要調動各節度使之間的矛盾,達到其彼此之間統治不穩的狀態。

      宣宗時期,宣宗對張議潮較為信任,看似設置歸義軍管轄河西,但歸義軍設置的背后其實有一大陰謀。歷史上河西走廊有節度使,官號名為河西節度使,河西節度使自法理上擁有對河西走廊的管轄權。但唐朝堅決不給張議潮河西節度使稱號,只讓其以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的身份控制河西走廊,致使河西走廊人心不穩。為了安穩人心,張議潮只得在轄區內自稱河西節度使。

      唐皇

      至唐懿宗時,861年,張議潮攻下涼州,歸義軍和唐朝中央的矛盾徹底爆發。

      這年,唐朝讓張議潮交出涼州,由朝廷直轄。接著唐朝開始拆分歸義軍,廢歸義軍軍號,河西走廊十一州由秦州、涼州、瓜沙三節度使分別控制,張議潮僅以瓜沙節度使的身份管理瓜州和沙州二地。雖然歸義軍軍號被廢,但唐朝對西北管轄并不嚴格,所以史書中仍把歸義軍當作西北漢人政權的代名詞,直到北宋時期,西夏李元昊崛起滅了歸義軍,西北漢人政權才徹底退場。

      涼州

      三、歸義軍的內訌和衰弱

      此后唐朝讓張議潮入京述職,張議潮入朝后便滯留長安。而因為張議潮的離開,歸義軍局勢開始迅速惡化。

      唐朝大臣

      張議潮入長安后,西北漢人領袖是張議潮之侄張淮深,他自稱歸義軍節度使留后(留后類似世子、太子之類的稱號,是節度使的繼承人)。但張淮深死于歸義軍內訌,其后是他的兄弟、張議潮的兒子張淮鼎充當歸義軍節度使。張淮鼎病重,托孤給張議潮的女婿、自己的妹夫索勛。但索勛自己當起了歸義軍節度使。唐朝為了挑撥歸義軍內部矛盾,極力支持并冊封索勛。

      張議潮的另一個女兒(名字不知道),嫁給了涼州大族李明振家,894年,李明振已死,張氏帶著自己的四個兒子李宏愿、李宏諫、李宏定、李宏益發動政變,殺死索勛,張氏立張議潮之孫、張淮鼎幼子張承奉為節度使,張氏和她的四個兒子掌握實權。

      因為漢人一系列的內訌,加上唐中央的刻意打壓,結果西北少民勢力再度趁機崛起。

      四、建國

      張承奉是被姑姑和他的四個表哥扶上位的,李氏兄弟掌握實權,李宏愿甚至掌握著節度使大印,任何事情都不告知張承奉。張承奉擅長隱忍,隨著河西對李氏兄弟不滿的加劇,至896年,張承奉依靠河西大族剿滅了李氏家族,張承奉開始掌權。

      但當張承奉掌權后,盛極一時的歸義軍,因為無限制內訌,此刻僅剩沙州一地。東方,臨近沙州的甘州在天睦可汗帶領下打下甘州,建立汗國,史稱甘州回鶻。北方,則有高昌回鶻。正南方是吐蕃部落。西南還有仲云部、安西回鶻。歸義軍可謂四面楚歌。

      張承奉繼位時歸義軍勢力

      908年,張承奉派往長安的使者歸來,帶來了唐朝滅亡的消息,張承奉宣布不承認朱溫的后梁政權,繼續使用唐朝年號。但因為大唐已經滅亡,歸義軍上下一片悲觀。也許是被壓制得太久,也許是太過年輕,張承奉反而很樂觀,認為大丈夫建功立業就在此時。他手下的謀臣張文徹趁機諫言,說為了安穩人心,建議張承奉立國,“今唐亡國亂,六郡生靈,心神無主。若此刻能舉大義,外驅戎狄有名,內安百姓定邦”。此言一語中的,910年(一說是909年),張承奉稱帝,建立西漢金山國,定都敦煌,《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的《吐蕃傳》中都載張承奉自號“金山白衣天子”。

      五、兒天子

      登基之后,壯志滿懷的張承奉開始準備恢復先祖榮光。敦煌文書中詳細記載了此后張承奉的一系列軍事行動。首先他拿西邊占據樓蘭的高昌回鶻開刀。張承奉派羅通達率1000精兵連夜奔襲,破樓蘭。接著張承奉令羅通達大軍北上直接攻擊高昌回鶻腹地伊吾(伊州),高昌不敵,但張承奉也沒有攻下伊吾,可即便如此,西漢金山國臣民也認為這是國家崛起的標志。破高昌回鶻后,整個西漢金山國陷入軍事狂熱,隨后張承奉開始向東方進軍,進攻甘州回鶻。

      西漢金山國

      910年,張承奉令大將以舉國兵力全面進攻甘州,但甘州回鶻設置詭計,反而擊敗了張承奉軍,隨后甘州回鶻乘勝攻入西漢金山國,一直打到國都敦煌。張承奉無奈親自上陣,激勵士氣,打贏了敦煌保衛戰。甘州兵退,張承奉派軍追擊,又得大勝??雌饋硪磺修D危為安,但實際上甘州回鶻未傷根本,不久甘州改派主帥,再次圍攻敦煌。由于持續作戰,金山國士兵早已疲敝,終于無力阻擋。911年,張承奉只得簽署城下之盟,規定“可汗是父,天子是子”,自此西漢金山國淪為甘州回鶻的附庸,“兒天子”的稱號出現。重建歸義軍的美夢自然也就破裂。張承奉被現實無情打臉,終于一蹶不振,不理政事,沙州大權逐漸被沙州另一個家族曹氏所把控。

      曹議金逼權

      文史君說

      伴隨張承奉復興歸義軍美夢破碎的就是張氏威信的大減。原本在唐朝時期,張議潮離開河西后,張氏地位已經動搖,這種動搖很大因素就是唐朝的挑撥。但礙于張議潮的威名,各方反對派還需要利用張氏的頭銜。但隨著張議潮去世和唐朝滅亡,各方反對派都開始蠢蠢欲動。尤其是張承奉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張氏最后的威信蕩然無存。911年,張承奉取消天子、帝號,自稱天王,西漢金山國改名西漢敦煌國。至914年,沙州長史曹議金逼頹廢的張承奉讓位,張氏歸義軍時代結束,自此進入了曹氏歸義軍時代。

      參考文獻

      顏廷亮.:《敦煌西漢金山國考述》,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正宇:《關于金山國和燉煌國建國的幾個問題》,《西北史地》1987年 0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色噜噜狠狠综曰曰曰-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