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x4tek"><noframes id="x4tek"></noframes></object>

<th id="x4tek"></th>
  • <dd id="x4tek"><track id="x4tek"></track></dd>

    <li id="x4tek"><object id="x4tek"><cite id="x4tek"></cite></object></li>
  • <tbody id="x4tek"><pre id="x4tek"></pre></tbody>

    1. <th id="x4tek"><track id="x4tek"></track></th>
    2. 分享

      油渣兒閑話

       老王的糊涂閑話 2023-07-18 發表于上海

      2017年去英國旅游,在倫敦超市里買水的時候,看到了一種零食,竟然是炸豬皮。包裝上寫的是Pork Crunch,配料表很簡單,就是鹽、黑胡椒粉。據說熱量比薯片還低。一嘗之下,嘿!別說,味道還真不錯,不就是咱們中國人熟悉的豬油渣嘛!

      肥肉在加熱的過程中,油脂會不斷從脂肪組織細胞中釋放出來,成為豬油。

      煉油期間,肥肉中水分被蒸發,剩下的含蛋白質的脂肪殘留物就成了豬油渣。

      豬油渣含水量低,質地松脆,又香又酥,還有焦化風味,很容易讓人一吃難忘。

      北京過去有“燉油渣兒”,算是一種難登大雅的小吃,是把熬過的油渣兒用大鍋燉煮,加上蔥姜大料。售賣時連油渣兒帶湯盛在碗里,擱上點兒醬油、腐乳汁、芝麻醬、香菜末和炸辣椒段兒,吃著有肉香、油香,油水也足,再來上兩個帶著焦黃嘎巴的棒子面貼餅子,就是窮苦力巴們的一頓好嚼谷。
      早年崇文門外紅橋大街有位推車出攤的小販,叫劉得全,燉油渣兒的買賣雖小,可劉得全的小推車拾掇的干凈利索,油渣兒也揀得仔細,各種調料分別放在瓷罐里,碗筷洗刷得干凈。因為經營勤懇,生意很好,人送外號“油渣兒劉”。
      當時那么多的油渣兒從哪兒來的呢?據說是從皮革廠來的,生豬皮要有熟皮子的工藝,把豬皮上的油用刀劃下來,再用機器軋出油來,剩下的渣子就壓成一大塊兒,跟車輪子似的。小販批發回來再用錘子砸開,泡水、漂洗,再將渣子里的豬毛、豬鬃什么的揀出來,再上鍋煮。
      現在沒人賣燉油渣兒了,大家肚子里都不缺油水,擔心的反而是脂肪超標。不過,豬油和油渣兒,仍然是不會缺席平民生活的重要角色。

      家常油渣兒烙餅

      現在是夏天,北方民諺“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到了三伏這天,北方人家里烙餅,將碎油渣和進面里,烙成脂油餅,再熬鍋綠豆粥,攤一盤子金黃的雞蛋,拌個蒜泥茄子,拍條黃瓜,就著紫皮蒜,那可就是三伏那天的美餐了。
      北京有民諺:“老親家,不用請,專吃油渣兒大烙餅!”

      油渣兒包子

      東北人管豬油渣叫“油吱啦”,也叫“油梭子”,和酸菜一起做成餡兒,蒸包子,賊啦香!在遼東,更是加入了海蠣子,再添上一層海鮮滋味,那味兒,撓撓兒的。

      山東人叫它肉脂渣,在鄉間大集上,脂渣油滋滋、香噴噴、熱騰騰,沸騰整個集市。買回家,圓蔥拌脂渣、脂渣燉菜,或干脆就當作零食直接入口干嚼。

      南方的吃法就更多,四川人用圓白菜炒豬油渣,叫“油渣蓮白”;江西老表用蘿卜干炒豬油渣;湖南人用辣椒炒豬油渣;廣東人依然要堅持粵菜本色,豬油渣炒菜心。
      溫州人將豬油渣做成小塊狀的零食,貴州人則制成小粒的脆哨,福建人做成肉粕……大概有中國人處,必有豬油渣吧。

      湘香閣 辣椒炒豬油渣

      人類對于脂肪的喜好,是歷盡物競天擇,天災人禍,兵荒馬亂,生存自保,是刻在基因里的。
      盡管現在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但基因里對脂肪的渴求仍然時時作祟。
      我們也知道豬油中含有的飽和脂肪酸偏高,會增加膽固醇,會致血管硬化,直接引發高血壓、心臟病與腦溢血。
      我們還知道現在的豬肉里也許還有各種激素和藥物,比如瘦肉精。
      我們現在也有了橄欖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替代物。
      但“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肉身即是俗人,則更加堅定地放任自己俗上加俗,俗不可耐。
      讓肉和油以及油渣兒帶給我們彌漫著溫馨而極致世俗的幸福感。
      人終將老去,肉永遠好吃。

      贊賞 與 轉發 都是真愛??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色噜噜狠狠综曰曰曰-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