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口見人品,閉口見修養。 別以為,五十歲的人,經驗豐富,收獲不少,就可以信口開河。 人用三年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千萬別張口就來,看似無心的話,也能洞察到人的真實狀況,把“心窮”兩個字,刻在生命里。 通常,喜歡談論以下幾個話題的人,活得很失敗。 01 過去的高光時刻,不如淡忘。
人到了五十歲,多有一些成績了。房子車子有了,孩子也長大了,立業了。手里有一定的存款,也準備了退休金。 也有一些同齡人,混得不如你,生活還是一貧如洗的樣子。 當你開口說成績的時候,就是把別人貶低了,被誤以為是“瞧不起人”的態度。 再說了,沉沉浮浮是人生常態,你不一定在五十歲的時候,什么都好。也許是兒女不聽話,工作不像樣,也沒有找對象;夫妻爭吵不休,沒有消停;自己還是負債累累,不知哪天才能退休。 你開口說自己多厲害,無疑是在掩飾自己現在的落魄,為了在群體里,爭取面子更大。 打個比方,你在混得好的時候,結交了很多的名人,也有他們的聯系方式。 你和親戚朋友相處,就說“自己和名人”的故事,無疑是給人看笑話。不信,你和某名人打個電話,看看對方是否知道你是“誰”? 有人說:“一次成績,足夠炫耀一輩子了?!币簿褪且徽f,別當真,再大的成績,也是一段往事,成敗沒有定論。值得一輩子炫耀的,是謙卑做人,不言不語,卻待人真誠,生活踏實。 北宋宰相王安石,推動了變法,名氣很大,宋神宗也對他很信任。 后來,他隱退到江寧,常常和一個姓張的農民閑聊。 張氏口口聲聲說:“相公......” 王安石回復:“我是相公,你是張公,一字之差啊?!毖酝庵?,就是別把宰相當成稱呼了,可以直呼其名,可以叫老王。 活得成功的人,都在謙卑,從不驕傲, 你又何必把過去的成績掛在嘴邊,生怕別人不知道。 02 對父母的責備,不如反思。 父母是無私愛我們的人,但是父母不是圣人,也會犯錯誤,無法讓所有的子女都滿意。 尤其是貧窮、偏心、品行不夠正派的父母,常常成為子女的眼中釘。 當我們五十歲了,再去回想父母的一生,就會發現父母的對錯,也會感觸到做父母的不容易。畢竟,我們自己也是父母了。 可悲的是,有很多人,五十歲還沒有混出名堂,不知道查找自己的原因,而是責怪父母沒有讓自己多讀書,沒有給自己很好的經濟基礎。 難不成,離開學堂二三十年,你都沒有混好,也是父母的責任? 明朝文學家馮夢龍講了一個故事。 在宋朝的臨安,有一個叫莫稽的讀書人,從小失去了父母,后來入贅到金氏家。 金氏供養莫稽讀書,但是莫稽不太領情。因為金氏是乞丐頭子,靠乞丐們討來的錢,供養家庭。 多年后,莫稽做了官,村里人笑話他:“乞丐翻身了?!边€有一大群乞丐,前來祝賀。 莫稽覺得,有乞丐頭目做岳父,太丟人了,就拋下妻子、岳父母,獨自去赴任。 莫稽一上任,就被上司許公批評。有道是:“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strong> 想一想當初,若不是岳父母收留莫稽,結局會如何?人啊,到底不能忘恩。 “焦點效應”告訴我們,不管一個人做多少好事,一旦做了一件壞事,就會把所有的好事都掩蓋,人們關注的,就是他的“壞事”。 和父母相處,應該撇棄“焦點效應”,綜合看待父母的人生。恩情,一定比爛事多。 五十歲的人,你還責備父母,那么你就混得不好,還在指望父母拉一把,沒有看到父母已經七老八十的真實情況。 就算你混得有錢有勢了,但是你對父母不孝順,仍舊是不成功,敗壞了家風。 03 對別人的指點,不如沉默。 春秋時,孔子去了衛國、楚國,還做了魯國的大臣,但都沒有取得最終的成功。 孔子打算用禮儀來約束天下,但是君王喜歡挑起戰爭,個個急功近利。 兜兜轉轉一個圈,孔子感慨:“道不同不相為謀?!?/p> 很明顯,你的道理,僅僅適合你自己,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別人的道理,你不會接納,因為不適合你。 當一個人好為人師的時候,往往是把自己的經驗和生活方式,強加于人,只會讓別人非常厭惡。 有這樣一個詞語:深水靜流。 那些夸夸其談的人,多半是半桶水,對于外界的一切,一知半解。自己也許在某個行業混過,但是沒有得到真諦;自己在某些地方讀了書,但是沒有真正悟透。 能夠保持沉默的人,反而是有大智慧的人。自己很成功了,但是不想告訴別人,并且持續觀察別人,從社會汲取養分。 04 當然,不成功的人,除了聊以上幾個話題,還會把家長里短當成天大的事情,夸大其詞;把兒女混得不好,說給別人聽,卻不幫助兒女;把兄弟姐妹不幫忙,說成是冷漠,不懂得各自安好的道理;把同事的成績,不屑一顧...... 一個失敗的人,可以為自己找到一百個失敗的借口,卻找不到人生的一個出口;可以用一百種方法掩蓋自己的失敗,卻從來不敢亮出真實的自己;可以把過去的成績變成口頭禪,卻不敢對當下的困境挑戰。 五十歲了,把瞎聊的時間,用來奮斗,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