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都是父母手里的寶,也沒有太多的等級的認知。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穿校服,讀同樣的書,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走出校門,混了多年,人與人的差距就拉開了。 有人飛黃騰達,有人渾渾噩噩,還有人活成了乞丐...... 看過周朝的歷史:為了區別人的等級,衣服的長度、款式、花紋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衣服越長,說明等級越高。 顯然,要看清一個中年人的層次,看他的衣服就行了。古代如此,今天也如此。 01 越樸素,越高貴。 陶淵明掛印辭官的故事,很多人知道。 但是他辭官的時候,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 作為彭澤縣縣令,陶淵明對自己的官職是比較滿意的,也想大干一場。 就在督郵來視察工作的時候,他也做了去迎接的準備。 身邊的官吏提醒他:“去迎接督郵,要打扮正規,穿上官服,還得束上最好的腰帶。您還是別穿得太樸實、隨意了?!?/p> 繁瑣的儀式,讓陶淵明非常生氣,于是乎,才有了辭官的一幕。
穿著粗布衣,舍去了官位,干著農活,讀書寫字,陶淵明反而成了大家眼里的富貴人。 樸素,是低調的奢華;干凈,是最貴的福氣。若你習慣了打扮樸素,說明你舍去了各種攀比,人的氣質也亮出來了。 02 越節省,越富有。 我的祖母,七十多歲的時候,還會納鞋底,做布鞋,看到孫輩的衣服破了,還會撿起來,縫補好。 兒女們告訴祖母:“不要修修補補了,買新的就好了?!?/p> 祖母說:“若不是我縫縫補補,你們哪有機會讀書?哪能吃飽喝足、長大?” 一句話,讓大家陷入了沉思。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樣的家風,不能丟。 當祖母過世的時候,還留下兩萬元。她一輩子都沒有退休,但是在金錢上,也沒有麻煩子女。 好日子,一定是年年有余的。好的人生,多半是“人沒了,錢還在”。 一個人的衣服數量不多,穿衣的重復率很高,也不嫌棄舊衣服。那就說明他,一直有存款的意識,對于余生,未雨綢繆。 就算自己腰纏萬貫了,仍舊過節儉的生活,就算“悶聲發財”的征兆,是可持續的聚財方法。 03 越夸張,越無知。 在幾個世紀之前,西方人喜歡用謝勒綠和巴黎綠,還會把兩種綠色累加在一起。 人們把綠色當成寶,用在衣服上,并且流行了很長時間。 因為科技不發達,人們根本不知道,這些綠色里,含有很多的砷。 人體長期接觸到砷,會損害細胞,導致癌癥、心臟病等。 有書記載,在十八世紀,紡織廠工人經常出現中毒;穿綠裙子的女性因皮膚接觸裙子上的砷而昏倒。 問題是,為什么人們會熱衷于“綠色”,甚至因此放棄健康的身體。根源是,人們喜歡突出自己,總以為自己的打扮,可以吸引很多目光,就是貴氣的。 再看看當下的社會,總能在街道上,遇到打扮另類、妖媚的人,他們不知道自己很俗氣,還以為自己是王者。 用華麗的服裝來突出自己,無疑是“遮羞”,把自己的無知,遮擋起來,卻實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04 越多樣,越貧窮。 常??吹竭@樣的人,特別是女孩子:什么鞋子,搭配什么褲子;什么別針,搭配什么衣服;什么衣服,搭配什么社交場合;什么褲子,用于什么工作...... 一大早,因為要穿什么裙子而糾結,導致半個小時都無法出門。 工作的成績很差,但是比美的心態很嚴重。似乎,人在單位上,就是一個花瓶。 作為單位,若是遇到一群比美的人,那就賺不到什么錢,也會把這樣的人,清除出去。 看看你,是不是有很多衣服,變成了壓箱底的東西,丟掉吧,衣服還好好的,沒有太舊;不丟掉吧,又很占用地方,讓家里顯得擁擠。 一件衣服,幾年都穿不上一次,上面有了灰塵,或者有一個霉味。想起來就不舒服。 更可怕的是,養成了“買買買”的習慣,把金錢花完了,好了商家,苦了自己。 一部分人,家庭本身很窮,但是很愛面子。就買了一些仿冒品,穿起來,招搖過市。衣服的數量很多,但是質量很差,金錢的浪費很多。 真的要搞清楚,里子和面子的問題。 里子是用來成就幸福的,面子是為了養別人的眼睛。不必把自己的幸福丟掉,換來別人的一句贊美,一次羨慕。 05
從生活的細節里,能夠看到很多的人生狀況。一件衣服的樣式、穿著的頻率、對衣服的態度......都是人格魅力,也可以是心窮的體現。 人到中年,就沒有“容易”兩個字??墒悄氵B衣服都穿不好,花了冤枉錢,丟了做人的格局,就更不容易了。 隨時都要清醒地活,只要你守住了道德,不違背法律,外人對你“不屑一顧”,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唐伯虎在落魄的時候,說:“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出穿?!?/p> 換句話說,他人笑我太寒霜,我笑他人太無知。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