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以杭州為代表,因其無甚可取之處的特色菜品,被狠狠冠上了“美食荒漠”的頭銜。無獨有偶,一場關于哪是真正的中國“美食荒漠”的爭論“席卷全國”?回想起以前,街頭小巷都是當地有名的風味小吃,也沒有出現什么非常魔幻的美食。廚師們總能改良傳統菜譜,拿捏各個菜系,街頭巷尾中總能找到一家想吃的和好吃的。關于美食的記錄總能狠狠的抓住觀眾的味覺,吸引著人們走進當地。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吃什么”和“不知道”似乎成了一場不斷循環的詛咒。網紅美食打卡地來來去去都是這些,外賣單翻來翻去都找不到想吃的,甚至連蒼蠅館子都被網友扒了個底朝天。第一天吃當地特色菜,第二第三天就吃麥當勞和肯德基的戲笑,漸漸成為了廣大旅游人士的標配。就連關于美食的紀錄片,似乎也并沒有像《舌尖上的中國》那般造成破次元的影響力。以北京和杭州為中心向外輻射,大概沒有哪個城市能逃離“美食荒漠”這個圈套了。當然,他們也不是沒有努力過,只不過似乎走向了“越努力越心酸”的道路。前段時間,杭州官方還提出了對主導制作杭幫菜的單位給予不高于100萬的補貼。不少城市的美食還奉行“拿來主義”,別的城市熱門些什么美食,它就做什么、捧什么。官方助力和不少城市為了吸引人流開啟的美食騷操作,讓城市美食和美食荒漠的討論度層層升高。人們用八大菜系概括不同地域的口味,那些沒有形成本地特色菜系和容納各種口味的城市自然而然就被人們冠上“美食荒漠”的稱號。畢竟大家也不想去到任何一個城市的美食街,發現只有烤魷魚和臭豆腐。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里涌進了大量的人口,也隨之出現了大量的餐飲業。大多傳統美食有著價格高和時間長的特點,對于打工人而言,大家拋棄它們也只是時間問題。中式快餐行業近十年呈爆炸式的增長,以粥飯粉面為主的快餐更能滿足中國人胃口,中式快餐成為不少夫妻小店和上市企業的首選。套路化的生產流程,以快速、便捷和價格低廉為賣點的快餐,成為了許多忙碌都市人的選擇。因為忙碌的工作,愿意花四五個小時做飯的人只存在于小紅書和抖音里。應付一頓是大家的普遍心態。當可選擇的食物夠多,吃飯這件事就會從吃不吃變成值不值。但是因為它們本身價格兩極分化、味道著實不行的原因,導致這些本地菜的發展越來越受限。甚至一些所謂的百年老店,在美食平臺上也被“難吃”“太貴”“不會再來”等詞語霸屏。南北飲食文化和廚師對各個菜系融合,讓本地菜陷入了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人們很難體驗到古詩里的那種美味,因為他們極有可能不知道現在的本地菜是簡化過后的版本,根本不是最正宗的味道。受到四川和湖南的影響,全國人民肉眼可見的越來越重鹽重辣。低成本火鍋的辛麻爽辣就能滿足味蕾,還會有很多打工人愿意花個大價錢安靜地吃個龍井蝦仁嗎?同時,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造成美食荒漠的一大原因也是因為在他鄉找不到味蕾的記憶。無數異鄉人擠在一座城市,他們對于食物的要求可能越高越挑剔。人們對于好不好吃的定義,往往來源于成長時期所吃到的味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形成了對“本地正宗”的認識。除非達到這個標準,不然都不正宗。網紅美食速生速死,以其短暫而耀眼的存在,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熱議話題。人們爭相品嘗著外形奇特的美食,拿出手機拍照并急不可耐地上傳至社交媒體。這些網紅美食,它們往往有著驚艷的外觀和吸引人的制作過程,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分享。以其外觀獨特、色彩斑斕,迅速在網絡上走紅,吸引了大批追求新奇和刺激的食客。 然而,這些美食的流行并非建立在對傳統烹飪技藝和口味的尊重之上,而是以迎合大眾瞬時的視覺沖擊和口味刺激為目的。當一種網紅美食還未來得及在大眾心中扎根時,另一款更新奇、更吸引人的美食已經悄然取而代之。這種快速的更新換代使得速生速死的美食無法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雖然網紅美食給人們帶來了新奇和刺激,但其中往往缺乏真正的品質和深度。宋嫂魚羹、東坡肉、粢毛肉圓、西湖醋魚,一道菜背后流傳了中國千百年的故事,所有江湖情懷和人文歷史都融進了菜里。《飲食男女》開頭那一段手法嫻熟的做菜過程,抓住了多少觀眾的心。《卿卿日?!芬餐ㄟ^“九川擢選”強調地域文化和美食文化。如果食客對食物的時令和火候不講究,廚師擺爛也是意料之中。真正的美食應該是經得起時間考驗、傳承著文化精髓的。食物要通過食客和廚師雙方共同的欣賞,才能產生最極致的味道。美食從來沒有荒漠,荒的不過是一顆吃飯的心和走不出去的菜品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