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id="x4tek"><noframes id="x4tek"></noframes></object>

<th id="x4tek"></th>
  • <dd id="x4tek"><track id="x4tek"></track></dd>

    <li id="x4tek"><object id="x4tek"><cite id="x4tek"></cite></object></li>
  • <tbody id="x4tek"><pre id="x4tek"></pre></tbody>

    1. <th id="x4tek"><track id="x4tek"></track></th>
    2. 分享

      腐乳的滋味

       老王的糊涂閑話 2023-07-15 發表于上海

      一清二白的豆腐,經過鹵水和發酵,幻化成了唯中國人才有的腐乳。
      腐乳的好吃就在于發酵的滋味,所謂“幽香”,不是那種燒烤燉肉直截了當的香氣,而是滋味饒舌的層次釋放。
      北京常在網上被黑為飲食荒漠:“北京吃的除了碳水就是下水”,“北京沒有路全都是地道”。
      北京人的奇葩口味多來自滿清旗人階層。吃老米、喝豆汁兒,落魄了以后吃鹵煮火燒、炒肝兒,但是旗人的臭毛病是倒驢不倒架,都披了片兒了還窮講究。以棒子面窩頭抹王致和臭豆腐果腹,還號稱那臭豆腐是“御青方”,因為慈禧老佛爺最喜歡吃。
      不過,要說北京人還真是離不開醬豆腐,喝棒子面粥要就著六必居的麻仁金絲和王致和的紅方醬豆腐;

      吃鹵煮火燒,韭菜花、醬豆腐更是必不可少的佐味小料;
      涮羊肉銅鍋清水,就指著芝麻醬、醬豆腐、韭菜花、鹵蝦油混合而成的小料提味兒呢。

      其實中國之大,各省皆有腐乳美味。
      據文獻記載,大概在明朝開始有了腐乳,在此前發酵的豆制品也有,但基本上都是類似云南乳餅的形制。后來不斷創造改進,形成眾多制作方法,風味也各不相同,更將其加工成各種“方”。
      前面說過北京王致和的青方紅方,華南地區則喜歡清淡的白方,廣東的廣合腐乳,廣西桂林花橋白腐乳,都是聞名遐邇。吃打邊爐,枝竹羊腩煲,都要用白腐乳調和蘸料;
      西南及西北地區偏重于辣方和紅油方,辣味重,和當地人嗜辣的風俗一脈相承。著名的有四川唐橋紅油腐乳,陜西漢中上元觀紅腐乳,當然不能不提的還有湖南湘西的霉豆腐;
      四川還有一種海會寺白菜腐乳,由四川蒲江縣人羅克之于1932年創制,每塊腐乳用一片白菜葉子包裹,等于將腐乳和腌菜合成一體,兩者風味兼而有之。
      江浙一帶更偏重于紅方與糟方,酒味更濃,口感也更糯一些。紹興特產一種火腿腐乳,不過似乎甜味更重過火腿味。當地以紅色腐乳燒豬肉,就是腐乳肉。上海的超市里就能買到南乳汁,做起菜來更方便。
      江西所產的茶油豆腐乳,云南的油雞縱腐乳,都別具趣味。

      臺灣作家賴瑞卿寫過一文《異味諜影1958》,說的是臭豆腐初現嘉義時,驚動全村的人都跑出來探詢滯留不散的濃臭味,有人說像大便,像腐敗的魚鮮,又像冰庫里的豬肉爛掉,有人輕聲問:會不會是大陸間諜在施放毒氣?他和大哥騎著腳踏車循著異味,來到賣臭豆腐攤,捂著鼻子,咽著口水,蹲在攤前等起鍋?!敖K于等到大哥站起來,走上前,像是領獎般捧著一盤臭豆腐,走回我跟前,我聞到一股異味,覺得所有的東西都變成金塊在眼前搖晃,整個人輕飄飄的,最后浮起來了”。暈倒后被緊急送到當地最大的醫院,村人議論紛紛:“聽說他是大陸間諜,是共黨派來的臥底,有一次,他故意把臭豆腐炸得很臭很臭,還加了一些毒素?!?/span>

      臺灣臭豆腐特別之處是搭配酸甜的泡菜,能化解炸物的油膩感。后來流行吃麻辣鍋,鍋里加入豆腐、鴨血,后來又加入臭豆腐和肥腸,成為“臭臭鍋”,令人聞風喪膽。
      臺北將軍牛肉面大王老板張北和先生曾在一次宴請中,以清蒸鮮鮑魚,蘸臭豆腐乳,滋味對比強烈,食過者無不嘖嘖稱奇。
      我喜歡的是王致和臭豆腐抹炸窩頭片,那是北京最草根的滋味。頭一天吃剩的棒子面窩頭,切片,油炸。從瓶子里夾出兩塊青方臭豆腐,放在小碟子里,地上幾滴香油,京蔥蔥白切成末,撒于其上。左手托一片窩頭片,右手使筷子頭兒挑起一點兒臭豆腐,往窩頭片上一抹,吭哧一口,炸過的窩頭片焦香酥脆,臭豆腐咸里帶香,嘿,地道!

      王致和臭豆腐另一種特別的吃法是拌面,味道極具殺傷性,一般人吃不了。您要是想嘗個鮮,我就把詳細做法說一說。
      首先是將那綠色的臭豆腐塊用筷子夾到一只大空碗里,攪成糊,倒點香油,放點蔥末,攪合勻了,就能拿來拌面了。吃這種面,最好吃鍋挑兒,熱氣蒸騰,臭豆腐味兒更上層樓。
      李石曾,河北高陽縣人。國民黨元老、故宮博物院創建人、教育家,曾在法國巴黎創立中國豆腐公司。1906年,他和張靜江、吳稚暉等人在巴黎組織了“世界社”,宣揚無政府主義。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李石老茹素,但不忌蔥蒜。在北京愛上了王致和臭豆腐,他說夏天煩渴,胃口不開,來碗芝麻醬拌面,不用三合油而用臭豆腐鹵就著大蒜一吃,可算無上珍品。
      李石曾可謂家世顯赫。其父李鴻藻,清朝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乃朝廷一品大員,早年曾做過同治帝的老師。屬于政治觀點比較保守的清流派,與李鴻章等洋務派意見相左。
      李石曾1906年加入同盟會,將豆腐工廠賺的錢資助孫中山先生,以推翻他的父親擔任過一品大員的那個腐敗朝廷。
      而李石曾本人,則在1924年11月5日親自帶隊,將末代皇帝溥儀逐出了紫禁城,徹底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王朝的存在。
      1973年,這位愛吃臭豆腐拌面的老海歸、官二代,在臺北去世,享年九十二歲。

      大道至簡。
      越迷戀深刻,越容易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庸俗。
      學問也好、生活也罷,皆是如此。


      贊賞 與 轉發 都是真愛
      我還寫過 臭豆腐閑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色噜噜狠狠综曰曰曰-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