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考志愿剛剛報完,新生尚未入校,早已有人家“笨鳥先飛”,開始各種“領先一步領先一個時代”的操作了。 然而,學習是一門科學,僅有態度是不夠的。提前努力的方向是否對頭,也許影響到你開學后能否順利適應,決定著你是“分化別人”還是“被別人分化”。 期中考試過后,有高一學生來咨詢。他覺得自己進高中后學習更加吃力了。 “**初中跟我同班,一直不如我??!他這次期中考試成績比我高多了?!薄耙矝]看見他比我用功啊?!?/p> 學生甲和學生乙,中考以基本相同的分數被錄入同一高中學校。 一段時間后,甲適應得很好,成績穩中有升; 乙卻似乎“水土不服”,成績下降,心理問題逐漸顯露。 初期還有點“不服不忿”心理,暗自加大“學習”力度,可成績一直不見起色,慢慢、慢慢地開始“認慫”,自我懷疑“我也許天生不是學習的料?” 家長則慨嘆、質疑“是不你們學校的管理模式不適合我的孩子?” 是謂“學段分化”。事實上,這分化并非進入高中才開始,而是早已埋下了種子。 你去考察甲和乙的初中、小學學習狀態,就可預判一二。有經驗的初中老師其實是可以通過孩子在初中階段的學習行為表現看出些許苗頭的。 一般而言,甲和乙小學、初中階段的行為表現往往有如下區別。 其一,甲的學習不怎么受學校課程約束。 他基本按照自己的興趣,秉持開卷有益的心態,基本的中考課程他沒有拉下,卻在之外多讀了好多書、多思考了好多問題。 而乙則往往表現為“乖”孩子。 在校非常聽老師的話、在家聽家長的話,惟命是從,沒有命令時只會做些雞毛蒜皮的勝任之事。 其二,除極少數課程外,甲一般不會拿大量時間上課外補習班。 不管預習班還是提高班,他相對自由的時間多些; 而乙往往把剩余的所有精力與時間投入到課外補習中去了。 看似勤奮,實則重復學習太多,兩頭效率都不高。 甲采取的是開放式的學習策略,也可以說是“廣種薄收”。 這,為日后、為一生的學習積攢“有機肥”,積蓄后勁; 而乙采取的“精準化”的“深挖細耕自留地式”的學習。 缺少后勁,只好不斷施加速效的“化學肥料”——上補習班、請一對一家教等。 其三,則是家庭管理的不同。 甲的家庭比較民主。 家長能夠傾聽孩子的需求,有問題跟孩子商量,大多數時候能夠尊重孩子的想法,于是孩子具備基本的自主意識、自我責任意識,自主性也就慢慢練出來了; 乙則可能處于一個比較專制(也許父親或母親單方強勢)的家庭。 他一直處于被管理狀態,凡事等老師、等家長布置,一旦“完成任務”就不知干啥了,只會等待下一次布置。 自主意識很難形成,自主能力也很難練就。 進入高中,新的環境下,課程內容增多、難度加大,選擇性也增強。不用說就知道,甲必然適應較快,而乙如果不加改變,則只會逐漸走下坡路。 可見, 分化并不是因天生的腦結構不同造成的。而主要是學習策略、管理策略不同所致。 如果不去正視這些,仍一味沿用過往的死板老套,分化只能越來越嚴重。 好在,高中生可塑性依然較強,意識到了上述這些差異,就要及早矯正。 不再只盯著那點可憐的分數學習,不去“救急”,而是著眼未來,適當放開一點學,不要迫問“學**有用嗎?”只要喜歡就去學。 多關照一些自己的興趣和內心需求,不追求繼續做表面上的“好孩子”、“好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展開學習和高中校園生活(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 更不要把社團活動的時間、體育課時間,甚至睡覺的時間移來寫作業。 高一,距離高考畢竟還遠,不要著急去做什么“五三”,更不要去做那什么“**三十八套”。 說實話,1977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已經有無數高考真題的情況下,這些各地方的模擬題組成的卷子,直接扔垃圾堆去吧!除了浪費寶貴的青春時光,別無價值。 扎扎實實讀書、思考、質疑,多多參加各類活動,廣泛刺激一下大腦吧! 對待學習用心、學業態度認真的人,只要采取的策略對頭,從長遠看,成績不會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