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櫪老驥|山溝溝游見聞 ![]() 六月份,隨太平府旅游團去杭州附近的山溝溝旅游了一次。 說是“山溝溝”,一點不假,就是幾條小山溝,行政區劃是隸屬于杭州市余杭區鸕鳥鎮的一個行政村,名字就叫“山溝溝村”。 鸕鳥鎮因境內有形似鸕鳥之山而得名。鸕鳥是一種水禽,善捕魚,即通常所說的“魚鷹”。 全村共轄8個自然村,人口2200多人。地處杭州西北40多公里,以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如今卻開發成由峽谷型生態旅游區、高山平臺型休閑觀光度假區和農業觀光園區綜合形成的旅游中心,既有美麗的自然生態,又可享受悠閑的農家時光。 山溝溝旅游區由湯坑與茅塘兩大景區組成。湯坑是一條全長2公里的峽谷,高低落差380多米,這里地表形勝奇秀,跌宕生姿,激流飛泉,清潭無數。 ![]() ![]() 唐朝詩人杜牧詩云:“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沿山道逶迤向上,路旁民居幢幢,皆為三層以上小樓,風格典雅;石徑一側傍山,一側臨溪,泉水叮咚,飛瀑連連。 行至一處,忽聞水聲激越,抬頭遠視,見兩股飛瀑遠飆,臨空而至,原來到了“龍”首噴水之地。整條“龍”由竹編制而成,長近300米,除龍頭崢嶸外露,龍身則隨山勢起伏時隱時現,均藏身于婆娑綠葉之中,真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也。 ![]() 再往上,依舊是山路盤盤,石徑彎彎。由于上下落差高達近400 米,考慮到游客特別是老年游客的體力不支,在途中設有一電動滑道,可將游客送上峰頂。 ![]() 峰頂不遠處有傍山玻璃棧道,還有一座長達500米的玻璃橋。雖然不及張家界的玻璃橋驚險,亦可滿足沒走過玻璃橋的游客的獵奇心理。更奇怪的是,棧道旁憑空懸吊著一碩大無朋的茶壺,并不見吊索,而壺口向下源源不斷地“斟茶”,甚是稀奇。因未能近前細察 ,尚不清楚其工作原理,待下次去時務必“打破茶壺問到底”! ![]() 玻璃橋 玻璃棧道與大茶壺 ···· ···· ···· ![]() ![]() ![]() 途中偶遇一86歲老漢,爬坡時雖步履蹣跚,仍堅持頸掛相機,手提三角架,原來他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寒喧過后,他不無自豪地告訴我,他們這支團隊來自杭州,17位老頭老太全都是80歲以上,堪稱耄耋旅游團,而且全都上了山,沒有一個掉隊的。傾慕之下,于是與老人合影留念。 ![]() 據歷史記載,西晉滅亡,永嘉南渡后,中原名門貴族為避免與江南豪族爭地,皆移居浙東山區隱居,如王羲之、謝安等即在紹興蘭亭集居,時常雅集飲酒賦詩,遂有《蘭亭集序》面世。查地圖,山溝溝離蘭亭僅120余公里,是否也有此類人文遺跡?但反復查找與咨詢,村民皆不知所云??磥砦娘L吹拂 ,當時尚未及此僻壤矣。 ![]() 蘭亭的鵝池,相傳為王羲之洗筆之處 山溝溝雖無“鵝池”,但在玻璃棧道平臺處卻設有一對碩大的天鵝雕塑,與蘭亭之鵝池遙相對應,是今天的設計者為補文風之缺而專門設置嗎?不得而知。 ![]() ![]() 我們的住宿地是集中型的民宿“夢鸕莊園”,就在村委會對面。莊園內民宿是由村民向村委會申請、自己出資建筑的,村里根據宅基地大小代為設計,目的是保持位置整齊劃一、建筑風格一致。早期可建為四層,后來為了不影響住客觀賞青山綠水,限高三層。 ![]() ![]() 山溝溝農村民宿 每戶民宿只安排一位老人留守做服務工作,其余家人均住在莊園外面,年輕人外出從事其他工作,小孩子也帶出讀書。不讓老人隨身帶孩子一是減輕老人負擔,二是保持環境安靜,使游客住得舒坦。 除莊園外,其他民居也可接納游客住宿,但均需向村委會報備并接受統一安排。 ![]() 800年古樹屹立村頭 離村子不遠處便是農業觀光園區,種植有西紅柿、玉米、芋艿等以及西瓜、枇杷、櫻桃等多種果蔬,并可供游客采摘售買。特別是其中的“圣女果”(小西紅柿)味道甜美,價格也不貴。 ![]() ![]() ![]() 在村委會樓前逗留許久,不禁浮想聯翩。 小小的幾條山溝,僅僅數個自然村落,既非名山大川,亦無文化古跡,竟能打造出山水勝境、旅游佳園,不能不感嘆浙江人強大的創新思維。家鄉姑孰,江東魚米之鄉,山水之都,桃花村落,詩仙遺蹤,人文古跡比比皆是,何以旅游業至今不溫不火? 回首看看,漫山遍野的竹林,在風中搖曳婆娑,姿態萬千。蘇東坡的《定風波》名句陡然涌上心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竹林婆娑山路斜,扇輕茶香情無涯。 徽客游浙思緒遠,浙客何日到吾家? 浙江人是十分勤勞的。我們所住民居,僅見一位六十多歲老者,忙里忙外,既是老板,又是服務員,不見任何人幫忙。有時找老板不見,卻原來抽空去后山打理菜園了。 浙江人特別會經營。民宿吃住一天100元,若開空調還需再交30元。初時以為苛刻,聽房東一說方知就里:山區電費較貴,每度一元。因是集體經濟,100元由村里統一收取,除去導游及車輛費用,吃飯統一安排,村里還要收取管理費,最終到民宿戶手中已經不多。從空調費中彌補一點亦不為過。 浙江人也能吃苦。閑談時聽從事過采沙業的朋友聊起,常見身家百萬以上的浙江老板,衣著與打工仔一般,在沙船上親拉繩纜,滿手血污,為了省那點工錢,卻舍不得請工人幫忙。再看這滿山竹林,也被浙江人開發到了極致。做家具、做簍筐那是不必說,優品竹子均用來做樂器做工藝品做仿古器皿,下腳料粉碎加工為竹炭纖維,制成毛巾襪子衣服等,已經風靡市場。連最后剩下的“鳳尾竹”(竹子長老后竹梢下垂形似鳳尾)也要派上用場——做成掃把出售。 浙江陸地面積僅10.5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山地丘陵占75%,耕地僅200萬公頃左右,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這么一小塊地方,卻要養育六千多萬人口,殊為不易! 今天,浙江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經濟強省,浙江人的身影似乎在全國、全球各地都能見到。浙江,確實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落筆,感慨萬千,有詩云: 浙北山溝現彩云, 青山綠水變金銀。 姑孰大地多錦繡, 急起直追任我行。 ![]() ![]() ![]() ![]() ![]() ![]() ![]() ![]()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