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寸步難行?!?/p> 一路走來,我們辛辛苦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賺錢養家。 身邊有人認為,父子、母女關系好不好,就看父母有沒有錢。這是一個拼爹拼媽的時代。 一部分老人,在難以生活自理的時候,還提出,每個月給兒女或者兒媳、女婿幾千塊錢,他們就愿意當保姆了,并且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想象的空間,就像藍天白云下的花海一樣美,但是現實卻“不容想象”,孝順需要金錢,但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從因果關系來分析,老人是否被孝順,取決于以下幾點,而不完全是手里有多少錢。 01 持續關愛子女,獲得“反哺”。 春種一畝田,秋收萬顆子。 當生命在春天的時候,就好好播種,用夏天的時光來管理田地,等秋天來了,就豐收了,冬天也很安逸。 作為父母,應該這樣思考:年輕時,戀愛了,然后有了孩子;在中老年時期,只要自己還健康,就力所能及地幫助兒女,把真情給兒女;等自己很老了,兒女就把曾經得到的關愛,反哺給父母。
為什么很多父母,在五六十歲的時候,主動幫助兒女帶娃,不是因為自己閑得無聊,而是給兒女持續的關愛。 人心都是肉長的,不管是兒女,還是兒媳和女婿,都是可以被感化的。 總有一些家庭,兒女不很孝順,但是兒媳和女婿,沒有冷漠,責怪丈夫或者妻子的“態度”。 在“長沙政法”平臺上,有一條消息。 湖南懷化的一位婆婆,冒著酷暑,挑來一擔自己種的蔬菜、水果,走了很遠的路,送到城里的兒媳諸女士手里。 婆婆來之前,也沒有打電話,只是忽然出現在諸女士面前。 看著大汗淋漓的婆婆,兒媳很驚喜,然后流下幸福的淚水。 不難發現,這位兒媳的心,已經感觸到了“視如己出”的婆媳情感。為孝道,做好了鋪墊。 孝道,從來不是道德綁架,非得讓兒女如何。而是感情的順延,你愛我半斤,我愛你八兩。 02 老人有道德和修養,改善“家風”。 要明白,老人無德,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我所在的社區,有一塊空地,一些老人就去種菜。 張阿姨占有了巴掌大的地方,種下了幾棵白菜。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張阿姨故意很早就去摘菜,把鄰居家的蘿卜等,都順走了。 過節的時候,張阿姨的兒子小李回家,被鄰居堵在家門口,訴說了小偷小摸的事情。 小李頓時就憤怒了,責怪了母親幾句,然后拉著妻子和孩子,迅速離開。
把中年時的陋習,延續到老年之后,無疑是毀掉了自己的晚年幸福。 從血脈關系來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子女會延續老人的一些陋習,也變成十惡不赦的人,也和老人臭味相投。但是,十惡不赦的人,會不會盡孝,就難說了。 從個人認知來說,很多兒女長大了,會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擺脫原生家庭的控制。若是原生家庭的道德崩壞了,他也就怨恨原生家庭,孝順父母的行為,就自然消失了。
老人自己的身體是歪的,憑什么要子女站得端正?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隨時都要牢記。 不是說,我們退休了,就一定是高素質的老人。 提高素質,為人善良,這是一輩子的修行。七老八十的人,還需要發揮余熱,引領好家風。 比方說,老人常常幫助別人,左鄰右舍遇到老人的兒女,就給老人點贊。兒女對父母,自然就刮目相看,孝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03 培養子女謀業的本事,帶來“財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人把退休金、存款都給兒女,也無法保證兒女一輩子都衣食無憂。 正常情況,老人過世之后,兒女還有活幾十年,其開銷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懂得逼著兒女去創業,而是溺愛兒女,那么兒女就失去了賺錢的主動性,老人要得到孝順,就不太可能了。 自媒體人“推理方社長”講了一個故事。 94歲的李鳳玲老人生病住院,幾個兒子不愿意出錢。 老人出院后,被兒子們送到小女兒熊麗家。 原來,熊麗沒有賺錢的能力,年輕時嫁給了外地的富商,很快就離婚了,把離婚時得到的十幾萬,揮霍一空。再婚,她嫁給一個窮人。 與此同時,熊麗把老人的退休金,都取走了。 幾個兒子一氣之下,把老人就送到了熊麗家,引發了家庭的爭斗。 “一粒老鼠屎,毀掉一鍋粥”,若是家里有一個不愿意謀事業的人,就會引發人心的失衡,帶來兄弟姐妹的矛盾。 兒女們亂成一鍋粥、兒女們自己都沒有飯吃,孝順父母,可能是無心之舉了。 有遠見的老人,不管自己能否退休,都會教育好兒女,并且讓兒女有本事賺錢,成立像樣的小家庭。 04 孝順,其實是父母和兒女的互動過程,是情感上的雙向奔赴。 父母單方面要求兒女孝順,應該是很難的,畢竟,兒女心不甘情不愿。 人到中年的時候,就努力培養好兒女,建立感情紐帶;一輩子都積德積福,體現好家風。等自己很老的時候,就變成了兒女手心里的“寶”。 古人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p> 退休老人,子女會孝順你,本是你自己的遠見啊。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