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想到或者聽到別人說“剛需”,都要打個問號。 原因在于,這個需求可能是“偽剛需”,還有較大彈性。 剛需全稱“剛性需求”,是經濟學概念,用“需求價格彈性”(記為R)來定義,公式是:需求價格彈性=需求量變化百分比/價格變化百分比。 例如,如果價格變化10%,需求量因此變化20%,需求價格彈性是:R=20%/10%=2。 R>1商品,稱為“高彈性商品”。例如,高檔商品需求沒那么強,價格漲一些,需求量跌得多。 R<1商品,稱為“低彈性商品”。例如,生活必需品需求很強,即便價格上漲,消費量也不會怎么跌。 在低彈性商品中,如果R特別小,小到無論價格多高,需求量都不變,就稱為“剛需商品”。 雖然如是定義,但“剛需商品”并不存在。因為這意味著,消費者沒有主觀能動性,不會去找任何替代方案,但這是不可能的。 例如,生病用藥看似很剛性,但對于無力支付昂貴醫藥費用家庭而言,可能就會放棄昂貴治療方案,選擇便宜保守或者替代療法。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剛需是一種幻覺。從來就沒有剛需,需求價格彈性總是存在,無非是大一點,還是小一點。 經濟學中“需求第二定律”指出,隨著時間推移,需求價格彈性會增加。也就是說,剛需會越來越不剛,越來越有彈性。 我們先來考察動物世界案例。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有一個有趣細節,科學家們出于安全考慮,培育出來放到園中的恐龍都是雌性,以阻斷恐龍自我繁殖之路。 但當恐龍要造反時,其中一只恐龍在變性,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從雌性變成雄性,繼續繁衍。 這是電影中想象,但不純粹是幻想,也有科學成分。在自然界中,不少生物都有變性功能。例如烏賊、束帶蛇、蝙蝠蟲、小丑魚等。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在一個種群中,當性別比例出現較大落差,例如性別多數派已經超過70%,這時性別多數派中就會有一些個體變性,來平衡雌雄比例。 也就是說,為了能夠繁衍,連維持性別這種剛需都可以打破,尋求變性這種彈性應變方案。 動物如此,人類更如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作為“萬物之靈”,希望能找到更多替代品,也有能力讓選項變得更多,讓自己更有彈性。 需求剛性程度,不僅會隨時間發生變化,也會隨空間發生變化。 丹麥哲學家克爾凱格爾說,人對于那種小麻煩、困難常常會抱怨,但如果是一場災難降臨時候,人反而沒什么話說。 例如,一個人抱怨空調不制冷、房子不隔音,但如果有一天經歷地震,對于制冷、隔音問題,就不會太在意,也過得下去。 我們心理彈性潛力,遠遠比想象中要強;有些人甚至像海星,經歷打擊,反而越挫越勇、越挫越強、越挫越能靈活應變。 更有趣的是,同種需求剛性程度因人而異。 例如,每個人都需要成長,以更好應對不確定性,但只有少數人將高質量輸入變成剛需,更多人則像奶頭樂理論中說的那樣,沉溺于低質量、娛樂性輸入。 其實一開始,兩種人都是一樣的,低質量、娛樂性輸入是剛需,因為對認知資源消耗少,還能刺激產生多巴胺,讓人收獲愉悅感。 類似的,每個人在孩提時代,好奇是剛需,非常樂于探索新事物,每當知道一個新知識,都如獲至寶。 但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人好奇需求剛性程度就開始下降,甚至純粹只為考試而學習,但仍有少數人,一直到老,好奇都是剛需。 這些需求案例啟發我們,需求剛性程度可以調控,既可以更剛一些,也可以更彈一些,就看我們自己怎么看。 例如,看似某種商品不可或缺,一定要買,靜下心來會發現,其實可有可無,不買也不會怎么樣。 正面價值較大剛需,可能很脆弱,一不小心就不剛;負面影響較大剛需,也沒有那么難對付,有條件減少剛性。 當自己想到或者聽到別人說“剛需”或者類似說法,例如“不可或缺”、“理當需要”、“值得擁有”等,都要心生警惕。否則,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偽剛需所綁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