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以后,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創了"皇帝"一詞,成為了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創造 在秦始皇之前,君主和諸侯王們通常自稱為“寡人”、"孤"或者“不谷”。像春秋時期的諸侯們自稱寡人,但楚王自稱"不谷"。漢朝時,劉邦所分封的諸侯王,如齊王韓信等,都自稱寡人。在東漢末年時,曹操、孫權、劉備等都自稱為"孤"。 寡人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意思是說君主應該是個有德之人,才配擁有這至高無上的權力,若是寡德之人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寡人"是君主、諸侯王們用來自謙、自省的稱呼。 孤 “孤”意思是“孤立無援 朕 秦王嬴政成了“始皇帝"后,丞相李斯便建議秦始皇起一個專屬于皇帝的自稱,于是從“我”,“吾”,“朕”之中選擇了“朕”。 “朕”在早期,跟“我”和“吾”是一樣的自稱,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用來自稱。只是百姓多用“我”和“吾”,而達官顯貴用“朕”的多一些。于是秦始皇便選擇“朕”這個字作為帝王的自稱,從此除了帝王,其他人都不能再用“朕”來自稱了。 秦始皇為什么選擇“朕”字呢?史學專家曾表示,將“朕”字拆開來看,你就能明白其中的深意了。 當時“朕”字的寫法并非是現在的"月、關"二字組成,而是由"舟、灷"組成。 "舟",意 “灷”,意為火種,火自古以來就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征,秦始皇用"朕"字自稱,表達了自己坐擁天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 |
|